(相关资料图)
有专家学者指出,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而言,低碳与智能化技术是关键。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更快更好的发展,不仅最终的产品,而且生产阶段也要减碳甚至零碳。记者了解到,生产一辆燃油乘用车产生的碳排放是9.2吨二氧化碳当量,而生产一辆配装三元锂电池的电动乘用车碳排放为14.6吨,磷酸铁锂电池乘用车则达14.7吨。由此可见,在“双碳”目标之下,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挑战也不容小觑。
据悉,今年2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欧盟新电池法规》)在欧洲议会环境、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委员会以74票赞成、8票反对、5票弃权投票通过;3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新电池法规》的“总体路径”。接下来,只等欧洲议会投票通过,就意味着此前的《欧盟电池评估指令》将作废,而《欧盟新电池法规》正式实施。根据要求,从2024年7月起,工业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商和供应商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从2026年1月开始,必须按照碳强度性能类别为产品贴上相应标签,便于消费者了解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电池容量、使用年限和回收方式、是否含有有害物质和安全风险等信息。
最近几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扬帆出海”,欧洲是重要的配套基地。《欧盟新电池法规》即将实施,意味着中国动力电池出口的成本将进一步增加。鉴于时间紧迫,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实现零碳转型,拿到“绿色通行证”迫在眉睫。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供应能力等方面的较量之外,企业也需将减碳、零碳发展列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指标。只有这样,中国动力电池供应商才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热潮中继续保持先机,抓住欧洲电动化转型的新机遇。
事实上,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已在积极采取行动。今年3月,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获得全球知名认证机构SGS颁发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宁德时代宜宾工厂成为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今年6月,蜂巢能源与四川达州市签署锂电零碳产业园项目协议,计划总投资170亿元,建设磷酸铁锂和无钴正极材料生产线、磷酸铁锂前驱体和电解液生产线,及电池回收拆解生产线和相关配套设施。
今年,远景动力率先在全球发布首批“零碳电池”,并将在美国肯塔基州和西班牙纳瓦尔莫拉德拉马塔地区分别新建一座动力电池超级工厂,规划产能均为30GWh。国轩高科则计划与大众在欧洲建设零碳工厂,并在内蒙古乌海建设年产40万吨的负极材料零碳基地。
此外,由孚能科技牵头,亿纬锂能、鹏辉能源、中创新航、弗迪电池、捷威动力等数十家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制定的《锂离子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导则》已经公布,旨在指导相关方核算锂离子电池类产品的碳足迹,并对碳足迹的结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同时为锂离子电池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技术规范的编制提供必要的参考。
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加入零碳阵营,通过构建电池碳足迹,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监测与追踪体系,制定合理的减排措施。